網絡諧音狂潮:臺灣社群爆紅的「幽默翻譯」


在台灣隨處可見有趣的諧音。(示意圖/shutterstock達志影像)

網絡諧音狂潮:臺灣社群爆紅的「幽默翻譯」

當你走在台灣的街頭巷尾,或許會發現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——諧音梗。近一年來,從日常對話到社交媒體、廣告宣傳海報,甚至是政治競選口號,到處都能見到諧音梗的趣味身影。根據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,諧音梗的使用在各種討論主題中居高不下,無形中成為臺灣流行文化的一大特色。

去(2023)年7月,「路上觀察學院」發出一條諧音梗貼文,將「臺中人」俏皮地稱為「抬鐘人」,其創意詼諧被廣大網友激賞,點贊量、分享次數和留言數均創下平台紀錄。從此開啟了一波諧音梗熱潮,連家居品牌IKEA也玩起了諧音梗廣告,其熱門程度之較量,甚至驚動了《網路溫度計DailyView》的年度社群熱門梗榜單。

然而,諧音梗並非總能笑到最後。IKEA的「逮八人」廣告因為被質疑涉及嘲諷性質,最後不得不撤回。2024年初的總統大選中,賴清德和蕭美琴的競選標語也運用了諧音創意,引起廣泛討論。即使時有爭議,但台灣人對諧音梗的熱衷和創意無疑正在持續升溫。

除此之外,臺南全運會的宣傳創意「我抬男人」(我臺南人),以及由彰化縣社頭鄉寺廟「普龍宮」引發的臺語諧音討論,都顯示了諧音梗已無遠弗屆,滲透至台灣的各個角落。公共設施亦未能免俗,臺中捷運之「同鮭魚進」廣告也因沿襲諧音文化而遭遇非議,後經處理下架,這表明公眾空間的諧音應用需要更多的審慎和節制。

儘管諧音梗在特定情況下潛藏爭議,但這股創意浪潮顯然尚未達到高潮。街頭店家的搞笑招牌—例如「檳不厭渣」、「素GoEat」—仍舊受到網友的熱烈称讚。社群媒體粉專「臺灣諧音梗促進發展諧會」和「匿名諧音梗」更是突顯了諧音梗對台灣人日常互動的重要影響力。據悉,「匿名諧音梗」自創立之日起僅一個月內,便獲得數萬名追蹤者的共鳴。

諧音梗無疑成為臺灣文化的一大趣味亮點。從生活中的玩笑話到公共領域的議題討論,從病毒式的網絡傳播到媒體援引的語言創意,它以一種戲諧之姿,俘獲了眾多臺灣人的心。雖然有時會有所爭議,但正如網民的宣言所言,「臺灣人不會放過諧音梗」,顯示了諧音梗與臺灣社會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